一、凤县由来
凤县古称“凤州”,始建于秦朝。凤县古名凤州,史载:“周兴,凤鸣于岐,翱翔至南而集,是以西岐曰凤翔南岐曰凤州”。凤州城南有南岐山,城东有凤凰山。相传有凤栖其上,凤州便以此而得名。据《元和郡县图志》:“因州境有鹫鹜山为名,按成州同谷县本是凤州西界,县南有凤凰山, 因为州名。” 《方舆胜览》载:“有周之兴,努蜚尝鸣于岐,翱翔至南而集焉,是以西岐日凤翔府, 南岐日凤州。”
二、地理气候
1.地理位置:凤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,东经106°24′54″~107°7′30″,北纬33°34′57″~34°18′21″。因地连陕甘,又处入川孔道,北依秦岭主脊,南接紫柏山,古栈道贯通全境,故有“秦蜀咽喉,汉北锁钥”之称。
2.自然环境:凤县属暖温带山地气候,气候垂直差异明显,年平均气温11.4℃,1月平均气温–1.1℃,7月平均气温22.7℃,年平均降水量613.2毫米,无霜期188天。其中嘉陵江为境内最大河流;发源于境内代王山南侧,自东北向西南斜贯,境内流长76公里,在县境西南部形成风州尸双石铺宽谷构造盆地,小峪河、安河等为其主要支流,呈枝状分布。东部中曲河为褒河支流西河上源,南流出境,属汉江水系。
三、行政区划
1949年9月3日,县人民政府进驻黄牛铺后,成立草凉驿区公署,并组成东河桥、堆子、黄牛铺、侯家店、红花铺、草凉驿6乡和唐藏地区的隘口乡。同年11月27日,县境全部解放,县人民政府迁驻凤州,废除保甲制,设立区、乡、行政村。全县设7个区公署、2市(乡级)、38乡。
1950年5月,撤七区并入五区,1951年又恢复七区。
1953年地域调整,将六区所辖之闸口石乡划归留坝县,二沟乡划归勉县。6月又把四区所辖之白云、黄牛河两乡和关上乡的一半(包括靖口街及其以北的石沟)划归太白直属区。至12月将原38乡调整为42乡(镇)。
1959年1月1日,凤县、留坝两县合并。原两县24个人民公社合并为5个大公社,下设37个管理区、190个生产大队。
1968年12月,以凤州公社所辖之龙口地区,设立凤县革命委员会龙口办事处(初称红卫镇办事处)。
1984年3月,改公社管理委员会、镇人民委员会为乡、镇人民政府。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、生产队为村民小组。
1985年1、4、5月相继改黄牛铺、河口乡和龙口办事处为镇。
1989年,全县有4镇、11乡、9个居民委员会、148个村民委员会、659个村民小组。
1997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。
四、文化遗留
1.古羌文化: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民族之一,也是甲骨文中有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唯一一个民族。羌族源于史前时期古羌人,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,起初生活于甘肃、青海河湟一带。公元前21世纪,以羌人为主体建立了夏朝。夏商周时期,羌人逐渐迁至陕西、河南、山西等地居住。春秋时期,凤县为氐羌聚居地;两汉时期,凤县形成羌、氐、汉多民族混居格局;三国时期蜀将姜维(羌人)攻雍州,兵败,曹魏从周至一路屠杀支持姜维之羌人至凤县,凤县羌人开始大举南迁至陕南、陇南和四川地区,至隋、唐、宋时期,少数遗留凤县的羌人隐瞒族别,和当地汉族融合,逐渐形成现在凤县的大部分原住民,即羌人后裔,因此,凤县有“羌族故里”之称。
2.凤县八景:凤县“八景”最早见于清道光年间所修的《凤县志》,称“古凤州八景”,分别是:凤岭晴岚、嘉陵春涨、竹云古洞、豆积仙踪、紫柏凝冰、玉皇灵雨、鼋池碧水和栈道连云。而距今较近的清光绪年间所修的《凤县志》中所记载的凤县“八景”为:南歧积雪、凤岭晴岚、萧寺晨钟、铁棋仙迹、滴泉鸣玉、栈道连云、石门秋月、唐沟烟柳。
3.古栈道遗址:地处秦岭南麓的凤县被誉为“栈道之乡”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,明修栈道、暗度陈仓,诸葛亮伐魏,唐玄宗入蜀等重大历史事件,都为千年古凤州留下了永久的记忆。史料记载“栈道有四、凤占其三”,分别是故道、连云道和陈仓道。其中,故道和连云栈道自古以来是通往西南蜀地的重要通道。
4.马勺脸谱:80年代初民间艺人将秦腔、社火脸谱绘制于木头马勺之上,凤县的民间艺术品--马勺脸谱,曾在北京、杭州、广州、西安、法国巴黎、美国俄亥俄州展出,并在中国首届艺术节“画中戏”展览,有24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
五、旅游景点
1.消灾寺:消灾寺, 原名萧台寺,位于陕西凤县,坐落于古风州豆积山,始于唐代。豆积山奇石突兀,山势俊俏,东瞧"蛟龙下岩,观旭日东升,举手入水";西望"猛虎卧地,看夕阳西下,起身归洞",神似左青龙右白虎。故而人们常说凤州乃藏龙卧虎之地。因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此祈福消灾而闻名, 消灾寺历代香火旺盛,影响深远,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。
2.通天河森林公园:公园所在地唐藏镇相传是唐僧师徒取经经过此地,境内的庙儿蜿蜒向西直达秦岭梁顶为“通经西天”之意,故公园由此得名。公园有西河庙、高山石林、莲花山三大景区,50多个景点。公园内森林植物1800多种,野生动物280多种,七八月平均气温22.7℃。